以德考官:拾“德”不失才
作者:   日期:2010-07-05 10:27:00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一直是我们党选拔干部的一贯标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也明确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人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中组部也出台了与之配套的地方考核、部门考核、年度考核等3个考核办法,也明确要求突出重点,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

  才不够,可以学;德不行,很难补。识人难、用人难,往往难在识德上,如何考察干部的德,一直是干部考察中的一大难题。

  时下,一些干部虽才华横溢、能力很强,却修德不勤、不善、不精,谈理想、说信念,一脸迷茫、两眼困惑;思想空虚、精神萎靡,不信马列信鬼神,不讲公德图私利;重小我、轻大局,重个人设计、轻社会责任;面对诱惑,随波逐流,价值取向功利化,人生选择市场化……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也多有佐证,这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纵观近年来落马的陈绍基、王华元、黄松有、许宗衡、郑少东等一批高官,都可谓能力不凡,但也都是在德上出了问题、载了跟头。

  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到一个《意见》、三个考核办法,可以看出,“以德为先”的导向越来越鲜明,“以德考官”的要求越来越具体、指导精神的操作性也越来越强。从中央到地方,都越来越重视“官德”的教育培养,避免“才强德弱症”。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以“德”考官,并不意味着“才”是次要的,并非“才”就不重要;并不意味着“才”要让位于“德”,把“德”“才”当成对立关系看待。在现实中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一些无能之辈被抬举到了领导的职位,甚至当上了重要的领导,但这些官员缺乏应有的领导才能,他们的能力还比不上一些普通老百姓。以德为先,用德驭才,并不是轻视才、忽视才。德与才,如同干部素质的两根“支柱”,互为依托,缺一不可。有德有才,德才兼备,才应是以德考官的终极目标。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德”“才”并重的用人标准,以“德”考官,要“拾”德的同时不失才,唯有如此,才能为国家选好人用好人,才能求是理之真、务工作之实、谋群众之利、兴国家之旺。


主办:中共达拉特旗组织部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信息网

组织部电话: 0477--5212343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蒙ICP备100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