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泥井镇“六化齐驱”打造幸福农村社区
白泥井镇本着“村级化管理、社区化服务”的原则,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为目标,“六化”齐驱推进新村社区建设,形成了一套适应新农村、服务新农民的现代化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
土地经营规模化。采取大户承包、合伙经营,农户协商、合作经营,公司承包、规模经营的方式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实现了对农村土地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经营。目前,沿河7个村共流转土地8.5万亩,全部安装了大型喷灌设备,并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同时转移农民1万多人,转移后的农民按照政府分配的人均建筑面积,自愿选择住进移民新村,并就近到企业打工、从事服务业或外出务工,实现年人均增收5000元。
人居环境城镇化。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着眼于现代化农村社区的建设,新村社区高起点规划,建设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各类基础设施,新村社区总建筑面积9.87万平方米,共建成三层联体楼26栋,二层别墅楼69栋,安置周边农户606户1810人。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广场、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内设便民服务大厅、健身室、排练室、棋牌室、农民创作展览角、书画阅览室、农民培训中心等活动场所,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管理模式村级化。按照方便群众,利于管理,便于发展的原则,新村社区与沿河七村成立联合党总支和新村社区党支部,并整合各村数据资源,建立社区综合数据库,构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联合共建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同时以党小组和网格为单位,建立党员干部包片制度,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强化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夯实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基础
便民服务社区化。社区内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内设计划生育、党员服务、劳动就业、民政优抚、社会救助、综治信访等11个服务窗口,把与农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服务项目统一纳入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新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社区秧歌队。同时由新村社区直接与驻镇企业建立的企业用工长效机制,促进了转移农民的二次就业。
社区活动常态化。广泛开展以“建立一支党员志愿者队伍、帮助一个社区困难户、向社区提一条合理化建议、为社区居民办一件实事、参加一次公益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党小组长和楼栋长定期将“万人评议表”和日常收集的社情民意进行汇总上报,社区按季召开社区“金点子”孵化会,并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积极开展文化大讲堂、手工艺制品展、书画剪纸作品展、科普文化大篷车进社区、微型党课等活动。针对社区内移民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法律知识、种养殖技术、劳动就业、家政服务等各类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幸福指数最大化。针对社区农户全部流转土地,80%的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这一现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网络,形成养老、医疗、生育、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的社工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积极组织开展以“感恩幸福”为主题的身边好人、文明楼幢、幸福家庭等评选创建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白泥井镇 栗剑平供稿)
马兰湖管委会创建“四型机关”服务园区
今年以来,马兰湖管委会着力提升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努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和廉洁型“四型机关”,全力服务园区建设。
一是建设学习型机关。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根据年初党员教育培训计划,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学习大会,针对党员的思想实际,每月进行一次党课教育。以干部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领导讲党课与干部网上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干部在工作中提升业务水平、掌握国家政策、提高行政能力。
二是建设服务型机关。把服务园区企业、服务园区居民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新建一处办事大厅,为企业和居民提供咨询、服务等各项业务,大厅配备了休息座椅、饮水机和一次性纸杯等,为企业办事人员和群众提供了方便。制定了窗口服务规则和办事流程,要求工作人员精通业务,切实搞好服务工作。
三是建设效能型机关。马兰湖管委会本着“分工协作、有机统一”的原则处理园区相关事务,主要在园区工程项目建设中形成有效的促建机制,从项目的初审到开工建设,都有专人负责全程跟踪服务,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四是建设廉洁型机关。始终把廉政教育贯彻到工作中,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述职述廉、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听廉政典型事迹报告会,并坚持实行党务、政务、事务公开。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把党的廉政纪律作为管委会必须遵循的铁的纪律,努力打造干部可亲、可爱、可敬的良好形象。
(马兰湖管委会 杨慧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