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贝镇“1571”工作法化解矛盾纠纷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上
恩格贝镇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多元融合式调解服务模式为抓手,建成纵横覆盖的立体调解网,让群众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做到快速有效化解纠纷,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一个网格
不断建立和完善网格化管理,将受爱戴和有公信力的农牧民纳为网格员,充分发挥网格员身在基层的优势,及时了解农牧民矛盾纠纷,实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五个小组
1、法律援助小组
主要由镇法律顾问和部分拥有律师资格证书的青年干部组成,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2、巾帼妇联小组
主要由镇、村两级妇联工作人员组成,通过妇联在妇女当中的影响力,对微小矛盾进行协调处理,主要针对家庭矛盾、妇女矛盾等方面。
3、党员先锋小组
主要由村“两委”成员、老党员、积极分子等人员组成,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借助村两委、老党员在村里的威信和丰富的矛盾处理经验,对土地纠纷、经济纠纷等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4、夕阳红小组
主要由镇“老干部”组成,要充分发挥老干部乡镇工作年限长、了解基层情况及和农牧民感情基础深厚的优势,组织开展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5、党政领导小组
主要由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各村包村领导组成,领导班子成员主要针对矛盾纠纷形成年限较长、调解难度较大、涉及人员和地区较广的矛盾进行协调解决,确保实现大矛盾不出镇。
七个步骤
一是实事求是听因果。对于接到的每一个矛盾纠纷,不论是当事人自行上门咨询或要求调解的,还是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前来反映相关情况的。都认真对待,并积极入户走访,耐心听取双方当事人产生矛盾纠纷的前因后果,对当事人言语中表述不清或说明不全的内容加以详细询问并做好记录,实事求是的了解双方诉求及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二是多方求证作调查。在了解双方当事人矛盾的根源及激化过程之后,不急于下结论,而是针对双方有争议的焦点问题开展多方求证。把与双方当事人没有直接亲属关系的部分村社群众或邻居纳入走访范围,通过他们进一步了解事情真相,并让他们以局外人的身份表达对此事所持的态度及看法,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三是法理结合作分析。掌握了相关事实依据后,与双方当事人单独沟通,梳理矛盾产生的原因、激化的症结及可能带来的后果。把握双方矛盾焦点,同时结合身边发生的相似案例,向双方当事人解析相关法律法规,尽量让双方站在对方角度,入情入理的考虑问题,并引导双方从反向思维考虑矛盾激化之后会产生的恶果,及对妻儿老小、亲朋好友所造成的伤害和影响,让当事人将一些偏执思想转换到化解矛盾的思路上来。
四是多方会诊做调解。在双方都同意调解的情况下,由镇、村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及双方当事人会面开展调解,向双方申明调处该纠纷的法律依据,确定该纠纷中双方的是非对错及责任划分,制定调处该纠纷的具体措施。在调解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贯穿法律知识宣传,增强当事人法律意识,教育他们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反映诉求,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是客观公正下结论。在调解意见基本达成一致后,由工作人员将该起矛盾的起因、过程、调解经过及笔录内容向双方当事人作一一全面阐述。对于双方当事人都认同的事实、证据、条件及时肯定,并向双方声明最终的调解结果及附加条款,为防止当事人出现矛盾反复的心理,推翻原有的调解结果,对达成一致的结果及时签订调解协议,尽量缩短调解结案的时间。
六是握手言和泯恩怨。调解成功后,要求双方当事人在大家的见证下诚恳道歉,握手言和,达成共识,勾销恩怨。并要求当事人双方不能反复无常,将调解结果当做儿戏。同时向他们严明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通过人民调解基本可以实现公平和正义,努力扩大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基础。
七是跟踪回访固成果。对于调解成功需要后续履行调解协议的矛盾纠纷进行跟踪回访,通过教育、宣传、帮助和指引,加强调解协议的履行落实。督促双方做到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当事人反悔不遵守协议,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合理引导其通过法律援助开展正常诉讼,确保矛盾纠纷不留后遗症。
一个监督
为全力化解和管控各类矛盾纠纷,推动全镇平安建设工作持续稳定向好,镇纪委主动“亮剑”出击,不定期对各类矛盾纠纷、信访案件办理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检查,对矛盾纠纷后续处理情况进行回访,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切实提升矛盾纠纷、信访事项的办理效率和质量。对专项行动中工作不力、问题集中、推诿扯皮、弄虚作假的村严肃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在干部使用上“不提名、不推荐、不任用”;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干部要严肃查处、严厉问责,推动专项行动有序开展。
上一篇:
下一篇: 读懂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两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