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畅平原·主题教育】“四下基层”要“下”而有效
目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进行中。中央多次要求,第二批主题教育要“让群众看到实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四下基层”作为重要抓手,注重“小切口”,解决“大民生”,确保“下”而有为,“下”而有效。
政策理论下基层,在“接地气、聚人气”中凝聚民心,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打通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后一公里”,确保理论武装在基层既“入耳”又“入心”是基础前提。把“党的政策主张”变“群众自觉行动”,既是党和政府惠民利民的一项务实举措,又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要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充分结合基层实际情况,创新学习方法、严肃学习风气,既要思考“讲什么”,也要创新“怎么讲”,既要聚焦“接地气”,也要考虑“有灵气”,切忌只讲过程不讲结果、只重形式不重效果,坚决克服“学习不系统不深入”“学用脱节,学归学做归做”等问题。要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思想,把政策主张掰开揉碎联结起百姓需求,引导干部群众进一步把感恩之心转化为忠诚之志、维护之行、奋进之力。
调查研究下基层,在“听民声、汇民意”中增强动力,让群众所想“拨开云雾见月明”。“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更是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有效载体,只有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直奔现场、直插基层,方能察实情、谋良策。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站稳人民立场,多召开田间会、院落会,当好听众、做好记录,了解、倾听群众的呼声,将田间地头当做基层干部做事的“办公桌”和“服务台”,以钉钉子精神直插一线、直抵现场,既要“身入”更要“心入”,既用“脚力”又用“脑力”。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做到热爱群众,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信访接待下基层,在“听真话、解民忧”中纾困解难,让急难愁盼“柳暗花明又一村”。群众诉求是否能够有效解决,不仅考验各级政府机关的工作能力,更时刻检验一个政党的干事作风。信访接待下基层就要做到群众在哪里,目光就应锁定在哪里;矛盾在哪里,脚步就应走向哪里。与群众“零距离”交流,做到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事事有回应”、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件件有落实”,只有强化下访接访、下沉一线的工作导向,“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方法,多往矛盾“窝”里钻,才能更好找到化解矛盾、打开工作局面的方法,才能依法依规依策地解决群众的信访需求,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准,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现场办公下基层,在“破难题、办实事”中提升效率,让干事创业“能在现场不在会场”。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基层工作干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党的执政根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现场办公下基层,就是要把窗口前移,到矛盾一线、纠纷前沿去感受真实氛围,变“听风是雨”为“眼见为实”,化被动“接招”为主动“破题”。紧盯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下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现场指导、现场协调,现场办公集中“会诊”,让“看不见”的商量成为“看得见”的行动,才能有效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