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发民企人才、更好地帮助民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活用好人才,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道新课题。多年来,各省市积极进行服务创新,为民企发展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政府服务及时跟进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早在民营经济发展初期,浙江就将民营企业家与营销人才、技能人才队伍列入三支重要人才队伍。2004 年,浙江制发《关于加强非公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此后出台的“十一五”、“十二五”、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都把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科学筹划。
浙江省人社厅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明确规模以上企业高管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任职资格等限制,破格直接申报高级经济师资格;回归浙商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可直接认定高级职称或高等级职业资格。
许多市、县还制定了鼓励民营企业人才创业创新的倾斜政策。宁波市支持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市县两级财政根据企业支付给海外工程师的年薪情况,再给予企业一次性资助;杭州市规定民营企业急需引进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和高层次人才一样办理《杭州市引进人才居住证》,享受有关待遇。
为满足企业发展人才需求,浙江组织实施了一批针对企业人才的工程或项目,如深入实施“千人计划”,每年组织民企赴欧美举办民营资本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对接活动,支持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加强新生代浙商、科技创业家、人力资源经理培训,全面推进青年科学家计划、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121”工程,深入贯彻实施浙江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引领和带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企业转型发展。杭州未来科技城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80 余名,集聚海归研发项目180 家,海归项目中有40 个获得股权投资机构投资,53 个获得民企投资,融资总规模近17 亿元。至去年底,全省建立省级以上留学人员创业园区16个,留学人员累计创办企业1018 家,引进创新载体820 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54 个,并充分发挥140 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86 家民营企业博士后工作试点单位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民营企业的创新水平。
浙江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提供专业化、市场化、个性化服务。2012 年组织市县两级集中开展“走百家企业、访千名人才”活动,走访企业7300 余家、各类人才25000 余名,帮助企业和人才解决难题、办实事3563 件。今年又组织专家分赴11 个市和55 个县(市、区)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解决212 个技术难题,建立长期合作关系53 项,达成合作意向92 项。
牵住转型升级牛鼻子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向政协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政府制定国家“十二五”人才战略规划时把民营企业家(包括职业经理人)培育计划纳入,以优化实施民营企业家培育工作。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雨润集团董事局主席祝义材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国家应加强制度建设促使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走向规范化和长期化。
培育高素质企业家,是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牛鼻子。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2010 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一2020 年)》提出,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要求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2011 年底国资委推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到2020 年,培养500 名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企业家,为培养世界型企业家、建设世界型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各地也日益重视民企经营管理人才开发。在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尚未出炉前,一些地方就已启动民营企业家人才开发工程、项目。2009 年8 月,江苏省“千名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启动,省委组织部直接牵头,在培养“民企接班人”上率先破题。此举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民企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已纳入党的人才培养大局。
老工业基地吉林省,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较为薄弱。吉林省委为支持民营经济快发展、大发展,出台十七条扶持意见,其中之一便是抓好民营企业家培训,计划每年与省直相关部门培训100 名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家、1000名小微企业主、10000 名企业小老板。
甘肃省于2012 年出台《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人才支撑工程实施方案》填补了政策空白,把非公经济与公有经济一视同仁对待,全面实施非公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以期5 年内实现规模以上非公企业经营管理者全面培训。
因地制宜开展服务
反射膜的技术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产品完全由美国3M、日本东丽等国外企业垄断。2010 年,武汉著名民企金牛管业进军光学反射膜行业,尝试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经过两年持之以恒的努力,企业不仅掌握了反射膜生产的核心技术,其产品还赢得了TCL、创维、海尔、海信、熊猫、LG 等大企业客户的青睐。
金牛管业也曾经历过转型的失败,如生产线研制过程中仅材料损失费用就高达1610 万元。好在武汉市政府、汉阳区政府营造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让企业信心不倒,出台的人才政策也给企业吸引人才、稳定人心吃了一剂定心丸。金牛管业终于熬过了企业转型最难的阶段。
尽管近年来民企人才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较之国企、公共部门,民企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存在一定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加快人才制度创新步伐。民企转型升级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引才的需求也不一样,需要因地制宜探索一些新的服务内容和新的服务模式。
在经济发达地区,住房贵、住房难成为民企引才留才一大通病。一些政府部门创新人才住房保障政策,通过政策杠杆引导优秀人才向民企流动。杭州市实施人才专用房三年行动计划,宁波市实施“三年万套”人才公寓建设计划,温州、嘉兴、金华、湖州、绍兴等地也根据实际需要建成一批人才公寓。
税费较重,是近年来民企所反馈的一个集中问题,也是困扰民企发展和转型的一大障碍。人才体制创新需从人才领域突破至财税金融领域,运用金融杠杆扶持民企人才发展。武汉市对规模以上民营大企业大集团经营管理团队进行缴纳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按比例返还奖励;对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入驻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市级创业示范基地等创业载体创办的小微企业,企业所得税按 “两免三减半”征收。
创新服务,追求实效
2013 年,浙江推出服务人才专项例会制度,将沟通平台变成一种沟通机制。服务人才专项例会重点研究解决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人才创业创新面临的问题,重点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反映的一些共性问题,可以形成政策的,及时研究出台相关政策。
例会议题征集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省领导、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联系人才过程中了解到的问题;二是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引才窗口单位、各市上报问题;三是省委人才办通过调研、督查、座谈等方式收集有关问题;四是省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会员和其他人才个人反映的有关问题。
传统的柔性引才平台“院士工作站”在四平市委的创新驱动下有了新的内涵。为解决主导优势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升级动力不强的问题,吉林省四平市在用好用足“院士工作站”这一高端引才平台的基础上,于2012 年10月启动了“院士专家四平行”活动,共邀请24 位院士专家来平开展咨询服务活动,取得丰硕成果。仅去年活动期间,共召开座谈会12 场,举办报告会2 场,解决技术难题26 个,提出意见建议107 条,16 位院士专家与10 户企业签订合作意向和协议16 项。
据四平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恽鹏伟介绍,为提高“院士专家四平行”活动效率,四平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中组部人才工作局、吉林省委支持,提前两个多月作项目论证、提炼项目需求。利用四平电视台连续7 天报道“院士专家四平行” 活动,有效提升了社会各界的人才意识和参与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四平市委人才办还首创了“院士专家回头看”的三种形式:回头看四平企业,回头看院士家人以及请院士再来四平回头看,让企业心动更让院士感动。
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不断创新,把服务做深做细, 才能出效益。近些年,各地服务创新的步伐没有停止,为民企服务亮点频频。深圳龙岗区将用人单位作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创建基地的运行主体,浙江东阳市从单一投钱转向支持企业互助,浙江温州市在服装、泵阀、制革等行业协会建立人才工作站为民企转型升级服务,各地正越来越务实。
上一篇: 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新机遇
下一篇: “世界工厂”变身“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