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99万,比上年增加了19万人,再次刷新历史纪录。有网友戏称,今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季”。面对就业难,各级政府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包括搞活经济、扩大就业容量、强化就业服务等等,都不失为很好的良方,同时也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破解就业难题,更需要大学生勇于面对现实,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位置上。笔者以为,有志创业的当代大学生可将农村作为首选之地,利用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到广阔天地里寻找施展才华的舞台。
家庭农场的兴起,给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带来了商机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这是家庭农场作为农村经济组织,首次出现在国字号文件中。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家庭农场刚刚起步,其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各级政府都在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着手研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指导地方稳步培育家庭农场,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农村户籍的大学毕业生,不妨借此时机,俯下身子投身到家庭农场建设中来。
日前有媒体报道,宿州市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优先安排家庭农场承担各类农业项目,对达到一定规模并符合相关标准的家庭农场进行补贴和奖励,对实行标准化种植的联合体家庭农场连片流转土地100亩以上的,每亩奖补200元,连补3年,分年度兑现;对从事设施农业、养殖、特色种植等产业被认定为中小型和大型家庭农场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补3 万元和5万元。该市已认定家庭农场105家。
据了解,一些地市也将陆续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这是一个绝好的商机,如果有条件的大学生们通过发展家庭农场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实现就业,必将造就一批新型的专业农民队伍,领跑现代农业。
农村是培养人、锻炼人的大舞台。初出校门的大学生,胸怀远大理想,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但理想与现实往往有很大的差距,真正到了农村,一些人或许会感觉茫然,甚至会产生悲观情绪也在所难免。毕竟到一个新坏境,要有个适应过程。但无数个大学生村官们用他们的经历已经证明了,只要能很好地运用大学时期学习和掌握的现代知识,到农村去开发农村经济项目和寻求创业机会,通过开拓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业标准化菜篮子产品生产,以及创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农村市场,大学生们在农村一定会大有作为也会大有可为。
农村闲置的土地,可缓解大学创业资金难题
资金不足,历年来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瓶颈。尽管国家为大学生创业出台了诸如小额信贷等多项扶持政策,但整体政策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们很难找到贷款之门。虽然纸面上的政策写得很清晰,但落实起来却相当模糊。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会留恋他们学习多年的所在城区,而落实贷款一般要到户籍所在地,异地申请创业贷款几乎就是天方夜谭。另一方面,大学生担保贷款数额也很小。过去的贴息贷款一般是5 万元,要求两年内偿还,现在最高往往也不会超过10万。各级政府有限的投入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广大学生创业的需求。而广大农村,尤其是距离城郊稍远的村屯,有很多的闲置土地资源,相对来说投入不用很大。而且,资金再投入的要求未必那么急迫。
30年前,我国农村第一次实施了由“合”到“分”的土地制度改革。虽然土地都分配给了各家各户,但随着城镇的扩张和迅速发展,大量的35岁甚至是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都转移到了城镇。农村土地改革被国家再次提到议事日程,其目的除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进程外,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导致的土地闲置抛荒问题。土地由“分”到“合”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拥有现代化知识和学问的莘莘学子,只要勇于组建强有力的创业团队,把“家庭农场”作为创业突破口,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还将获得更多的国家补贴,从而解决其创业资金紧张的情势。
稳定的空间环境,可降低大学生的创业风险
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下,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不断增高,许多创业者面临着大量重复建设项目消耗资源和资金的巨大压力。而农村的创业空间相对稳定,创业见效周期虽然较长,风险也相对较低。
一是显著的政策优势,降低了大学生在农村创业过程中的投资风险。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近年来各地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级政府系统地提高农业补贴和市场调控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为投资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机构奠定了良好融资基础。
二是廉价的劳动力优势,降低了大学生在农村创业中的人力投资风险。2013年以来,全国已有13个省市先后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在16.9%,劳动力价格普遍上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批外资企业甚至把“跟着劳动力成本走,当作不得以而为之的选择。”这也难怪,房价的一轮又一轮推升,提高了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生存成本,在“水涨船高”的态势下,劳动力成本上涨不足为怪。但如果大学生能到农村去创业,并通过创办“家庭农场”吸引在城里买不起房的当地农民返乡,这一丰厚的劳动力优势,将大幅度提高单位时间的劳动效率,降低其使用的劳动力成本风险。
三是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会降低大学生在创业时的竞争风险。市场经济,竞争是必然的。如何面对竞争是每个创业者都要随时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因管理经验不足,在城市创业之初极有可能受到同行的强烈排挤。而相对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周期条件,会降低大学生在创业中的竞争摩擦,不会因一些大企业为把小企业吞并或挤垮,而采用低价销售手段造成致命的伤害。
有个故事说得好:没有鞋的地方才是卖鞋人的商机。如果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投身农村,并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现代科学技术,相信会在不远的将来取得更大的收获。
上一篇: 赵乐际:为实现中国梦集聚用好创新创业人才
下一篇: 民企转型期待政府人才服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