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林召镇:小窗口 大服务
树林召镇党委把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中心作为为民服务的有效载体,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构筑起一个服务群众的新平台,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优化服务窗口,提升服务质量。通过优化服务窗口设置,完善便民服务设施,统一设计窗口服务内容展示牌,摆放服务咨询资料,制作便民服务手册,健全信息反馈台帐,发放便民服务卡,设立岗位工作牌,开通便民服务热线,切实提高办事效率,给办事群众提供方便贴心的优质服务。
创新服务举措,拓宽服务网络。通过上门指导、政策宣传、培训讲座、点题答疑等多种方式扩大服务群众的覆盖面;通过提供“一站式”服务、“随访式”服务、“全程式”服务,不断优化服务举措,努力做到贴近村社、贴近企业、贴近群众;按照“向下延伸、全面服务”的思路,将服务窗口下放到基层,成立村便民服务室、村小组便民代办点,从而实现就近就地服务。
严肃工作纪律,强化监督管理。要求各服务窗口工作人员规范文明用语,展示良好形象。对群众的申请、求助、咨询和投诉等事项,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代理制,努力使服务对象得到满意。同时,坚持定期督促检查便民服务窗口工作,对作风飘浮、敷衍应付、服务不力的服务窗口和工作人员,实行批评教育,并限期进行整改。
(树林召镇 韩春秋供稿)
白泥井镇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白泥井镇党委以引领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群众为重点,整合各类资源,创新工作机制,有效破解了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健全组织网格,联系群众“全覆盖”。以村为单位,进一步完善网格划分,全镇共划分为38个网格,以300户左右的村民为一个小组,配备负责人和服务人员,每村平均配备5名工作人员,全镇16个村共配备80名工作人员,便于管理,便于服务,实现联系群众“全覆盖”。此外,包村领导、包村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小组组长、党员和村民代表等,共1500多名联系人,深入各户访民情、解民难、助民富。
整合工作资源,引领发展“全覆盖”。积极帮助各村制定五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引导农民发展富民产业、推广土地流转、挖掘各类资源,实现多产业、多渠道增收。在引领经济发展的同时,关心群众切实利益的交通出行、环境卫生、乡风文明等方面入手,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危房改造、道路维修、新农村建设等难题。目前已解决16件,切实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完善运行机制,解决问题“全覆盖”。群众教育实践路线活动开展以来,镇领导和各包村领导、干部定期入户走访各村贫困户、老党员、产业带头人的户子,认真梳理各村各户的基本情况、诉求、困难、意见和建议,建立“民情日记”80本。建立自下而上的问题逐级解决机制,针对各村各户走访梳理出的诉求和建议,普通问题,条件具备,由村“两委”立即解决;棘手问题,创造条件,由包村领导解决;重大问题,综合施策,由镇党委、政府谋划解决。目前,已帮助群众解决问题30多件,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
(白泥井镇 闫 芳供稿)
【组工简讯】
西园街道“去机关化”有实招。利用信息平台通过飞信、QQ群、微信平台、党员义工、跑片干部等多方位不同渠道的信息汇聚,将用工信息宣传及时传送到居民中,提高辖区居民的就业率。与此同时,办事大厅工作人员采取周六日值班制度,5189000便民服务热线24小时全天候服务,居民可以拨打服务热线或到办事大厅咨询,免费发布或者查询信息,截至目前共发布相关信息9000余条。
(西园街道供稿)
民政局简化医疗救助程序完善“一站式”即时结算平台。坚持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问题着手,本着简便审批手续,方便群众快捷办事的宗旨,进一步规范我旗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积极简化医疗救助程序,取消村(居)委会、苏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盖章环节,救助对象只需携带医院诊断证明(复印件)、有效的医药费报销凭证(城乡医疗报销后报审单原件)、户主和救助对象本人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直接到民政局低保办办理。同时在人民医院设置“一站式”医疗救助结算窗口,实现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无缝衔接,使救助对象在医院办理出院时直接报销医疗费用,并直接享受医疗救助政策,彻底改变了救助手续复杂、结算繁琐、救助周期过长的现象,让群众享受“一站式”快捷服务带来的便利。
(民政局 赵玉梅供稿)